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

產業瞭望-廉價智慧時代來臨科技人才價值何在?知識與創新若不能創造經濟利益 最後還是會慘遭出局

陳建宏/電子時報
2007/07/06

 儘管智慧本身是無價的,但實際上,智慧的取得卻是有價的,而且還有價格走滑的趨勢,近年來新興市場大量科技人才出爐,加上寬頻網路普及,使得智慧的取得更加便捷及廉價;尤有甚者,誠如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所言:「知識不是力量」,事實上,就連創新亦未必能產生力量,因為能夠創造經濟利益才是最後贏家,面對這既現實又殘酷的競爭環境,無論是業者或是科技人才,都必須重新省思自身價值之所在。

廉價智慧可輕易取得 科技人才不再昂貴

運用智慧可將所獲得知識轉化為創新(可能是技術、產品或理念),嚴格來說,過去很多被視為是科技人才,其實只能算是知識的運用者,還談不上創新,今天大家都說要創新,就是要運用智慧將知識轉化,而擁有智慧的人才在哪裡?歐美先進國家不乏願意貢獻智慧的人才,但在全球低價化潮流下,取得這些人才的智慧顯得太貴,欠缺經濟效益,此時新興國家的人才喊出只要10分之1代價,就能提供等同於先進國家的一流人才,誰說取得人才及智慧一定很昂貴?

以印度女首富、同時被譽為印度生物科技之母的KiranMazumdar-Shaw為例,在她所領導的Biocon公司(員工逾1,400名)內,有逾6成員工不僅擁有高學歷、英語流利、可透過寬頻網路24小時待命,更重要的是,這些能力優秀的人才成本只要歐美國家的10分之1,難怪Biocon對外會自傲地說,印度只要有5%的人口(印度現有11億人,5%相當於5,500萬人)成為這樣的人才,光是科技人才大軍的規模就相當於許多先進國家的總人口數(像是目前英國及法國各約6,000萬人,韓國還不到5,000萬人)。

若再加上大陸逾13億人口,只要有5%成為這樣的人才,大陸及印度便將擁有規模高達1.2億人的科技人才大軍,相當於日本總人口數(現有1.27億人),實在相當驚人,重要的是,這些科技人才透過四通八達的航空運輸及寬頻網路,在今天幾乎已經可以提供世界各國企業來運用,完全打破過去受地區限制的藩籬,人才智慧的取得變成如商品般流通,廉價智慧可輕而易舉地取得,科技人才不再昂貴。

最近部分國際媒體便提出警訊,全球恐將出現高科技人才過剩危機,最主要原因便是來自於大陸及印度,由於這2個國家每年約有100萬名工程科系畢業生,遠超過美國(不到20萬名),就連大量設置大學院校的台灣亦遠遠不及(僅有8萬名),暫不論各國科技人才優劣良窳,大陸及印度光是所擁有科技人才數量,以及差了約10倍的薪資結構,已使得國際大廠紛將研發中心設在大陸及印度,並且將大量人力外包,廉價人才時代已逐漸來臨。

創新點子已經太多 缺少的是利潤

尤有甚者,過去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,然而在網路發達、知識氾濫、高度競爭的21世紀,知識的取得愈來愈容易,擁有知識的人愈來愈多,在今天光是擁有知識的科技人才,嚴格來說,已不能再算是科技人才,只能稱之為運用知識的勞動者,甚至可稱為知識勞工,而相較於大陸及印度每年所產生巨大規模及廉價的知識勞工,包括歐美及台灣的知識勞工已愈來愈沒有競爭力,知識的力量及價值正逐漸消失。

因此,從知識勞工走向附加價值更高的創新人才,似乎是一條不得不走的康莊大道,不過,創新並不是邁向成功的萬靈丹,麻省理工學院(MIT)媒體實驗室電子商務市場創辦人Michael Schrage便提出警告指出,現在的創新好點子其實已經太多、甚至到了供過於求狀況,但缺少的是能真正創造利潤的創新,若是創新不能符合市場需求、為企業帶來利潤,曲高和寡的結果,只會讓創新技術的先行者走上失敗一途。

創新的價值及報酬率同樣是可被評量的,在產品過剩的競爭環境中,要創造能帶來利潤的突破性創新,難度愈來愈高,在電子產業裡常聽到一句話:「今天你創新、明天他模仿、後天大家一起打價格戰」,在這樣現實且嚴苛的競爭條件下,擁有智慧將知識轉化為創新,只能算是企業競爭的基本要件,也是科技人才的必備條件,但不能夠保證成功,至於光是擁有知識的企業及人才,被淘汰機率很高。

成功企業未必需要技術創新

有趣的是,若我們仔細探究近年來急速竄起且影響力至深的幾家成功企業,將會赫然發現導向成功的真正關鍵,竟然不是高深的技術、甚至鮮少有技術創新成分,而是符合市場實際需求,在市場推波助瀾下意外成為大贏家。

像是YouTube創辦人之一陳士駿,大學唸到大四便輟學就業,後來在朋友聚會後,因為想要提供一個能與人分享影片的網路平台,YouTube便自此誕生,並在短短2年時間便達到每天1億人次視頻瀏覽。又如博客網(blogger)創辦人Evan Williams當初在發展blog時,純粹把它當成是一種無聊消遣的玩意,沒想到卻演變成今天廣受歡迎的網路應用。

而根據IT博客網站Valleywag針對知名IT企業創辦人所做的年齡統計,絕大部分創辦人在草創事業時年齡都在30歲以下,像是Google的Sergey Brin及Larry Page當時都只有25歲,Skype的Janus Friis僅26歲,MySpace的Tom Anderson僅27歲,eBay的Pierre Omiydar僅28歲,重要的是,這些成功企業的創辦人,並不是憑藉技術創新而冒出頭,符合市場需求才是其成功關鍵。
網路時代的來臨,確實改變了企業及人才競爭法則,從知識運用走到創新發展,再從創新發展回歸到市場實際需求,再度印證唯有回歸人性、了解需求,才能掌握商機,也才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,無論是創新技術或創新思維,都必須站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,才不會落入空有一堆創新、卻不受市場歡迎的陷阱中。

沒有留言: